全球港口掀起罢工潮(一)
进入下半年,随着西方假期、购物季的邻近,许多港口纷纷掀起罢工运动。11月份更是迎来欧美港口罢工的高峰期。从十月底至11月,加拿大、法国、比利时、希腊相继爆发码头工人罢工,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输出大港黑德兰的罢工潮从上半年绵延至今,美西港口劳资双方的拉锯站则从下半年开始展开,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美国西岸港口罢工
美国西岸港口的劳资双方分别为国际码头仓储协会(ILWU,劳方)和太平洋海运组织(PMA,资方)。两者之间的劳资协议于今年6月底到期,双方又得展开新一轮的劳资谈判。谈判前外界普遍不对谈判结果持积极态度。
美西港口此次谈判的重中之重是雇主目前所提供的医保方案。港口工人无需缴纳任何医保费用,在药品保险上则只需支付一美元就得享受现有的“慷慨医保方案”。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行的医改所施行的“凯迪拉克计划”,为了给医疗法案筹措资金,政府会对昂贵保险征收“凯迪拉克税”,即针对由雇主提供的、人均超过10200美元或单家庭超过27500美元的昂贵保险所超出的部分征收40%税。所以当前太平洋海运组织为港口工人所提供的“慷慨医保方案”将会使得他们在2018年开始征税后背负上亿美元的重税。而美西港口劳资双方的协议一般为6年期,因此,医保问题是今年谈判的核心。
此外,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航运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业内资方的财政问题依旧严峻。在2018年前航运复苏形势并不明朗的前提下,重税无疑给港口企业和码头业主带来更大压力。
劳资双方谈判从5月正式开始,一直到7月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罢工的风险依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进,谈判未有实质性进展,进入11月,美西的洛杉矶、长滩、奥克兰相继出现怠工现象,西雅图和塔克马较为严重,港口业务几乎处于停摆状态。1美西11个港口的相继罢工,导致港口继续瘫痪,货物压港问题十分严峻。
而不能按时收发货最终损害最深的是国际贸易的货主。而此时一些航运企业又开始征收港口拥堵附加费,对于货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近期即报道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对承运人费率表中所征收的港口拥堵附加费展开审查,因为委员会收到许多相关的问询。
焦急的货方已致信致信美国总统奥巴马,指出“美西港口全面关闭的局面可能一触即发”,寻求联邦政府的调解,如果必要的话在港口全面关闭时启动《哈特莱法案》(Taft-Hartley Act)。该法案可强制劳力回归工作岗位。其上一次使用是在2002年由乔治布什总统在港口关闭10天后启动。
2002年的美西港口全面罢工了11天,每天带来近10亿美元经济损失令人胆寒。而港口的积压货物耗费了6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完毕。近期,美国制造商协会和美国零售商委托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如果真的爆发全面罢工,那么当前的损失已不是12年前的水平,将要比02年的损失翻倍还多。如果关闭持续20天,那么对于美国经济而言,每天的损失将高达25亿美元。而与美国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也将被波及,其损失已无法简单估量。
罢工背后的潜在因素
医保方案是罢工谈判的重点,但港口工人的罢工并非仅仅源于此矛盾,大规模的罢工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保方案其实是一个静态的因素,工人们抗议的最基本点往往都是工作量负担过重与薪资的不满意。
美西港口工人虽作为蓝领阶层,但其大多薪酬丰厚,一般工作时间为2000多小时或稍多的港口工人,平均工资可以达到132046美元,而航运部门职员的平均工资为149800美元。今年港口工人的抗议主要来源于港口工作量的增大,因为今年全世界范围内的港口都出现了拥堵现象,美国港口也不例外。
港口的拥堵加剧了工作量,工作量激增导致了工人的不满,继而发生了罢工。罢工的进行又加剧了货物的积压,港口更加拥堵,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德鲁里对美西港口的拥堵进行了分析,货物高峰期的到来、全球铁路运输能力问题、卡车运输司机的短缺、航运联盟的运输调整以及大型船舶的不断增加的载运量,都把现有设备条件下的美西港口压得喘不过气来。